link m88 moi nhat
首页 link m88 moi nhat 员工风采 正文
【匠心浙农】三十年如一日守护薄膜生产 ——link m88 moi nhat包材车间班长姜良归
2022-05-31 点击:2399

今年是姜良归在link m88 moi nhat工作的第30年,在闷热的封闭式车间内见到他时他正在和一位机长(负责一台机器运作的操作工人)交流。车间内机器轰鸣,稍远点就听不见他略带沙哑的声音。

3_副本.jpg

“这是意大利进口的老机器,跟我差不多工龄。”姜良归指了指刚刚在讨论的这台机器,“在考虑让它‘退休’了。”机器操作台的按键都已经磨损,看不清指示标,工人们依靠记忆进行操作。机器的压辊、冷却辊、喷头等零件都经历过数次更换,机身上也有着明显的岁月痕迹。但随着link m88 moi nhat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对工艺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台老机器愈发“力不从心”。“好几次发现故障都要请姜叔来操作,我们不敢上。”班里一位年轻的操作工说。

“姜叔”是很多同事对姜良归的称呼,不仅仅是因为他资历老,更是因为他技术精。除了能准确拿捏住这台进口老link m88 moi nhat,他对流延工序的每台link m88 moi nhat都了如指掌。所谓流延,是一种将熔融的塑化原料挤出至冷却辊轴上定型、牵引、切边最后收卷的塑料膜生产工艺,也是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姜良归在这一工艺上有着20多年的丰富经验,现在他负责的班组共7人,操作3台link m88 moi nhat,最高可日产20余吨塑料膜,能够满足客户对食品包装的各类需求。“可能很多人以为只是看link m88 moi nhat,学会操作就行,没那么简单!”姜良归讲到自己的专业领域声音大了起来,“没有最精,只有更精。”

姜良归在检查link m88 moi nhat_副本.jpg

塑料膜生产link m88 moi nhat一般都要24小时运作,否则一停一开不仅折损效率,更会产生大量的材料损耗,link m88 moi nhat从开动到能稳定生产合格产品期间需要消耗的材料少则十余斤多则上百斤。因此,无论是产品问题还是link m88 moi nhat故障,均需要在尽力保障运转的情况下完成调整。在这方面,操作工人的技术因素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专业能力强的操作师傅往往能更快发现和解决问题,为车间节约宝贵的时间与成本。

姜良归就有着这么一双慧眼和巧手。生产出的塑料膜,他定睛一看,就能对膜的反光率、松紧度和收卷质量有个较为准确的评价;一张膜通过手指一捻,关节轻轻敲击,就能对膜的厚度和均匀程度猜个八九不离十。一张塑料膜薄的可达0.02毫米,厚的也只有几毫米,姜良归的指上功夫可见一斑。有一次原料供应商送来同批次的塑料颗粒,在检查加料步骤时,他发现有部分外观相似但手感却更为滑腻的颗粒,及时叫停添加,有效规避了车间产力的浪费。“姜叔的技术没得说!”机长王建科在link m88 moi nhat跟着姜良归学了10年,提到姜良归的操作水平直竖大拇指,“老机器用的气刀(通过压力气流控制流延膜厚度的装置)稍微拿捏不好就容易产生晶点,或是厚薄不均成了废品。姜叔对气刀距离和气压的控制可以说是炉火纯青,我还要跟着好好学!”

姜良归在操作link m88 moi nhat控制台_副本.jpg

这双手还是发明创造的巧手。近年车间引进了一台新型流延机,整体性能尚佳,生产速度较老机器有所提升。但在运转过程中姜良归还是敏锐地发现了一处问题,该机器在高速生产薄膜时容易产生静电进而使塑料膜出现叠边等不良形态,影响产品质量。姜良归在反复试验后用可乐瓶、软管和毛巾自制了一个简易除静电装置——将包裹软管的毛巾放在要进行收卷的塑料膜底部,通过软管将瓶中水引到毛巾处让其保持湿润,进而实现消除静电的目的。这一装置简单有效,已在车间内得到推广。此外,姜良归还积极为link m88 moi nhat的各项技改提出意见,其中调换部分机型的辊轴位置等建议被成功采用,为便捷生产操作、提升生产质量作出了贡献。

《满园春色》 link m88 moi nhat  姜良归_副本.jpg

姜良归的巧手既能掌控机器也能挥舞画笔。近些年出自他手的《井冈山》、《满园春色》、《长征》等书画作品在省社与集团的各类书画大赛中屡屡获奖。他自幼喜欢绘画,读书时更对中国美院情有独钟,但受家庭因素影响,高中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进入link m88 moi nhat从零开始学起塑料膜生产技术,把他的悟性都用在了塑料行业,光是倒料这一步他就做了四年。“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但那时家里穷是我无法改变的。而这么多年下来,我也早就爱上了这里。”1993年和他一起到新光厂的26人陆陆续续都离开了,2005年link m88 moi nhat搬至所前镇后,他的通勤时间陡增,有两三年为了赶7点的早班他甚至需要凌晨3点半起床,“有想过离开,但真的是放不下。不仅是因为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更是因为他们。”——他们,是姜良归的几位同事,在交通不便的那几年里,他们轮流在所前镇的公交车站点接他、送他,早班、晚班,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匠心浙农?不该找我啊,我只是干得久了点,只是工作上了点心……我已经50多岁了,就希望我班里的几个能把这技术全学了去……”4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内一架架日夜不停的link m88 moi nhat阵阵轰鸣,大的小的老的新的共同发力,竟似唱出一首铿锵壮美的夯歌。

(办公室 朱宇童)